
巴德岗是中世纪尼泊尔建筑和艺术的发源地之一。它是一座木刻之城,也是一座匠人之城。

漫步在古城,你会觉得这里到处都弥漫着神圣和岁月味道。

砖红色是巴德岗建筑的主色调,传统的红砖搭配精美的木雕,与数量繁多的庙宇、佛塔构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。

马拉王宫的外墙上,密密麻麻地开着55扇精致的黑漆檀香木雕花窗。这些窗户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后,闪耀着迷人的沧桑之美,时光抹去了它们的细节,但是曾经的精致仍然依稀可见。

尼泊尔人大都信奉印度教,他们的雕刻艺术,自然也主要反映宗教生活——禅理、故事、祭祀又或者人们的日常劳作。窗框雕刻的是生动繁复的人物或动物,窗格和窗栏则是要求更加精准的透雕。据说在中世纪,只有中级种姓才有资格参与手工艺制作,想必仅仅这55扇小小的窗户也是多少匠人苦心孤诣的作品。

孔雀窗是巴德岗木雕的最极致,也是马拉王朝木雕业到达巅峰的标志。这扇木质窗户原建于15世纪,木刻匠人透雕出一只孔雀开屏的形象,一根根羽毛清晰可见,外框各雕有12只鸽子。站在这只孔雀下,我竟有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恍惚感。

帕苏帕提纳神庙,是巴德岗历史最悠久的寺庙,又称为“性庙”。是一座镂空式的亭式建筑,寺庙的屋檐下有许多大胆的性爱木雕,这些雕刻曾经是印度教徒性启蒙教育的教材,它是杜巴广场上最受印度教徒膜拜的神庙。

尼亚塔波拉神庙,是尼泊尔传统尼瓦尔建筑风
格的代表之一。它完美的体现了尼瓦尔建筑多重顶和矩形结构庙的特色。它高三十米,共有五层,又名五层塔,基座和五层屋檐代表了须弥山,通往寺庙的台阶两侧分列着五对雕像,从下到上分别是金刚、大象、狮子、狮鹫和天女。

这些遍布巴德岗的古老建筑,选择了更为艰难的方式——他们用亘古的站立来记录历史,传承自己的坚守。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或许就是这种坚守的最好礼物了。

镇守庙前的金刚永远都那么严肃,寺庙顶上的鸽子已经看惯了四方朝圣者的来来去去。

2015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,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伤痛。

远处的法希得噶神庙,除了石砖结构的底座保存下来,其余部分完全坍塌。精美的石刻雕塑与残垣断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。

一个男子坐在废墟上玩着手机,信仰,让他们在灾难前依旧保留着简单的幸福,生活依旧继续。

大自然是无情的,然而历史也是这样铸就的。我想,我们不用去担心巴德岗的重建,这里的文明是勤劳的尼瓦尔人创造的,他们必将涅槃重生。

精通建筑、雕刻、绘画的尼瓦尔人一直以来有着艺术家自由自在的习性。


无论世界如何变化,这里的人们仍旧遵循着传统的生活方式。

古城内到处都能看到当地居民休闲、生活的场景。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原住居民的生活。

街道旁小贩售卖着各种水果,五颜六色的,与身后尼瓦尔民居遥相呼应,传统建筑与色彩碰撞。

